元宝花馍馍的做法花样大全的做法-元宝花馍馍的做法视频

旬邑花馍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享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徽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花馍的寓意是什么?

2008年,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面花“榜上有名。

面花,又被称作面塑,文绉绉的词是为了走出山坳,走向世界应运而生,自我记事起,它们最朴实的名字应该是花馍,枣山,花糕。

花馍与提及的普通面食是近亲,主要原料皆是面粉,但它们又有所不同。普通面食长于形态变化,或飞刀削面,或猫耳朵,或剔尖儿,食用时或长或圆,缠绕舌尖,且佐以妥帖匹配的小料,或肉臊子,或打卤,口舌生香,回味无穷,大抵是煮制而成。花馍是蒸制面食的代表,除去食用价值,观赏艺术,特别是背后深含的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花馍是不折不扣的民俗,据史料记载,花馍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期而成型于汉代,在时代的变迁中,加入了数不清的含义,它们是人类历史演变中祈祷,愿望的美好落脚点。“民以食为天“,在中国,食物与节日,与重大事件,与传说来联系起来,附加的意义超出了果腹本身很多,花馍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春节承载着辞旧迎新的重任,人们赋予年更多的仪式,祭祀祖宗,祈祷天地,鬼神,祈福风调雨顺,万事如意。花馍在春节多以抽象的形态出场,供奉天地的枣山,祭供灶神的花糕,皆是我童年最耳熟能详的花馍。

晋北的吕梁是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我从小目睹了姥姥蒸制枣山的过程:擀成团扇大小的面片,依着圆心均匀扑一层红枣,再一层面饼,如此往复三个回合,在上面一层,则用同样面粉,捏成富于吉祥含义的动物,盘桓的龙蛇,栩栩如生的小兔,有时甚至在龙的嘴里含以钱币,旁边堆满元宝,寓意富贵,吉祥。

姥姥用方言把枣山称为枣wei(巍,这是我杜撰的字,我认为在姥姥心里,枣山越巍峨,越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粟谷满仓。)姥姥在案板上忙着擀面,揉条,捏兔子,盘龙蛇,我则寸步不离她的左右,一会儿从她的胳膊下钻出来,端详虎虎的眼皮儿,一会儿从她的大腿间绕过去,数着兔子的耳朵和剪出的毛刺,一会儿应声帮姥姥拿来筷子,看着三下两下一夹,案板上就有了一朵盛开的莲花,一会儿抓起几颗豆子,给白白的兔子,虎头安上黑溜溜的眼珠。

相比于零零碎碎的跑腿,我最期待的是出锅瞬间的重任。一团白气冲出笼屉,艳粉的颜料用水化开,盛在白瓷碗里,我要在这时候,拿了筷子,小心蘸了艳红,给每个花馍嘟上最后的点红,老虎,兔子的额头,花瓣尖尖,一一点来,本来就白胖,丰满的馍馍,经最后的点睛之笔,瞬间有了灵气,虎虎可以跳起来,兔子可以蹦起来,就是莲花也好像能开口唱歌。可是这还没有完,等到所有花馍都得到了照顾,我闭起眼睛,等着姥姥拿筷子头,蘸了同样的艳红,点在我的眉心。我知道,一点艳红,是我几天内,从婶子姨姨那里收获“俊闺女”夸奖的原因。故乡远去,眉心的红点,彩纸的窗花,红红的对联,是厚厚的黄土窑洞里灵气的点缀。

跟随晋文公重耳多年的介子推,他不愿领受封赏与母亲在绵山大火中丧生。晋文公遂禁火,定寒食节以示纪念。寒食节的花馍摇身一变,成了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在吕梁唤作“蛇燕燕“。一颗红枣,一个燕儿,十来个拿缝衣线穿起来,从窑洞顶悬挂下来。晴天的日子,我在土炕上蹦跳,透过窗棂的太阳暖暖晒在微微扭动的“蛇燕燕”上;孤灯苦雨时,燕燕小小的黑豆眼睛,仿佛能看出我的心思,知道它们是清苦中安慰我哭泣的“点心”。

生老病,婚丧嫁娶,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花馍摆脱庄重的意味,摇身变成可亲,可触摸,富含浓郁生活气息的礼物,走进普通的美一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孩子满月,山西霍县有姥姥家准备名为“囫囵”的食品的习俗,造型精细的十二生肖点缀四周,唯独孩子的属相被点红,龙,凤,虎头造型放置中间,寓意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前来探望的亲友分吃,以示道贺。一样的白面,到了晋北,这时候变成了丰满的“桃”,谐音“逃”,寓意驱邪免灾,形似乳房,又表示成熟,母性,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大红的花瓣,大绿的叶缘,可是我清楚记得拿到花馍的一刻,狐疑白白胖胖的馍馍怎么会长出如此漂亮的花朵,我舍不得吃,小心藏在土炕一角,直到最后发霉变坏。

婚礼迎娶大礼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典礼,依着晋北风俗,婚迎嫁娶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民间还有虎威兔身的说法,金玉良缘同时镇宅驱邪,包佑平安。

老人花甲,晚辈争相进献大寿桃祝愿健康长寿;新房起架,上梁大吉,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 新房落成,乔迁入居,花馍变成了大贡,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七月七乞巧节,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馍,期盼多子多福,花开叶漫。

每逢春节,收到农村三叔四叔捎来的花糕成了十几年雷打不动的规矩,爸爸出生地忻州,与霍州,绛县,襄汾并称山西四大花馍之乡。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最为常见的造型是“羊”,谐音“祥”,贫困的旧社会,人们多以“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忻州的“枣山”大花糕是最有别于其他地方,农历七月十五,更是忻州花馍的盛会,民间蒸“面人”的习俗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流传至今的“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是很好的见证。沿袭至今,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包含生活气息的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近来年,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也成为了花馍的元素。

新绛县和襄汾,因为地处晋南,气候宜人和盛产小麦为花馍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花馍”在晋南实至名归。

巧手做花馍,巧思赋新意。花馍,枣山,花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惟妙惟肖的花草装饰,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精心着染的艳丽颜色,蕴含着的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发自内心最朴实的愿望,所有制作没有底稿,皆是即兴之作,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农妇参与创作其中。

写到这里,耳边响起郭兰英的歌声“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交城的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烤酪酪,还有那山药蛋,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交城和文水是晋西北的两个县,来自交城), 五十年代的经典老歌,道出穷山瘦水中生活的艰辛。

自然应该是公允的,丰厚的黄土层下埋藏着大量的乌金,山梁纵横,左手太行,右手吕梁(《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远没有河北平原的广袤,得以盛产的小麦的地利,却博得了“山西面食甲天下“的美誉。

花馍与其说是婆姨的巧手之作,倒不如说是她们想方设法,在精贵的面粉之间巧手飞花,为一家人呈上丰盛饭食的智慧所在,那种不畏苦,不言弃,永远向往美好的精神,犹如山崖畔的山丹丹花,根植在黄土地里,接地气盛开,大气却不张扬,浓烈却不做作,是天底下最没有功利的佳作。

面食花朵的做法大全

花馍的寓意是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花馍有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花馍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花馍的历史起源

面食的花样做法:

(一)和面

1、面粉一般选用中筋面粉比较适合做馒头(市面上一般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是中筋面粉)

2、酵母一般都是活性干酵母,泡打粉、小苏打、白糖,食盐、这四个是常见的辅助材料。一般发酵只用活性干酵母就可以了,泡打粉和酵母一般都是做馒头,烘焙常用到的辅助产品。

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泡打粉是一种快速发酵剂,主要用于粮食制品之快速发酵。

泡打粉最主要起到蓬松的作用。只要发酵到位,泡打粉可以不用加,白糖可以促进酵母的发酵,食盐可以让面团变的劲道,大家可以按照要求取舍。

3、和面的水温一般37℃是最佳的酵母活跃温度

4、花样馒头最主要的就是颜色,造型,口感最为重要,一般选用不容易变色的蔬菜、水果榨汁或者蒸熟捣成泥和面,不管是榨的汁还是做的蔬菜泥,和水的用量是很相近的,一般不易变色的有紫薯,菠菜,南瓜,红薯,山药,胡萝卜,蝶豆花等。

5、花样馒头做的时候面团一般都会偏硬一点,最常见的比例是面粉:酵母:温水=200克:1克:95毫升,泡打粉、小苏打、白糖、食盐、要是加的话这个比例里边加1-2克。(少量的白糖可以起到促进酵母发酵的作用,泡打粉最主要起蓬松的作用,小苏打最主要是去除面团发酵后的酸味,小苏打一般在面团发酵以后选择加还是不加,少量的食盐可以增加馒头的筋性)

6、刚开始学和面的朋友,在刚开始加水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次少倒一点,等面粉里边疙瘩越来越多就先揉面团,这个时候加水就不要倒了,用手往里边撩,减少每次的加水量,最后揉成面团的时候,两只手上沾点水,多揉一会,就能做到手光面光盆光了。

(二)做花馍常用到的手法:

1、切

2、刷

3、卷

4、编

5、压

6、翻

7、挖

8、剪

9、夹

还有很多手法,比如戳、折、拉、捏、等等,目前先说这几个是最常用的。

再来说说常见的上色食材:1、南瓜 2、紫薯 3、菠菜 4、红薯 5、山药 6、黑米7、胡萝卜 8、苋菜 9、黑豆 10、芒果等等

常见的制作工具有:1、筷子 2、勺子 3、牙签 4、梳子 5、剪刀 6、夹子 7、瓶盖8、刮面板 10、擀面杖等等

顺便说一点小技巧:

1、面团排气做不好的可以选用一次发酵的制作过程

2、为了馒头发酵一样,做好一个可以放冰箱,全都做好一起发酵

3、二次醒发不管是一次发酵还是两次发酵都是最重要的过程,一定不能省略

4、不知道面粉克数的朋友可以用一次性纸杯,一杯是70克左右

5、不知道酵母的克数的朋友用矿泉水盖子,一盖子是2.5 克左右

(三)一般朋友做馒头遇到的问题

1,发酵馒头泡打粉和酵母粉能一起用吗?

答:虽说能一起用,但是两个膨松剂一起用,面团会蓬松的很大,表面也不容易做光滑,泡打粉太多 还容易导致面团发黄,酵母相比泡打粉更加营养和安全,而且一个酵母发面就足够了。如果大家要买泡打粉,一定要选用无铝泡打粉。

2,发酵不起来,馒头很硬怎么回事?

答:一,面团发酵不起来原因有很多,比如以下几点:

1:酵母的用量。每500克面粉大约需要加入3-4克酵母。

2:温度。酵母化的温度一般是35-40之间。

3:发酵时常。夏天发酵时长一般在30分钟-1小时之间。冬天发酵时长一般在2-3小时之间。

4:二次醒发。馒头丕成型以后醒发一般都是冷水醒发,冬天半小时,夏天15分钟。

5:火候和时长。大火烧开水,用中大火蒸25分钟左右,(也要看馒头大小)

二, 馒头发硬的原因有:

1,发酵时间过长的原因

面团已经发起了大蜂窝状的气孔,就差不多了。

2,馒头蒸熟着急拿出的原因

蒸熟之后不要着急把盖子打开,内外温差过大,也容易造成馒头变硬。关火焖个十几分钟,等锅内外温差不大了。

3,面粉原因

家里面蒸包子馒头应该很少用高筋面粉,中筋蒸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合阳面花造型丰富,色彩鲜艳、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现已成为婚嫁、满月等仪式的重要物品。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在陕西的合阳县至今仍盛行面花的制作,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送喜庆、节日、祭祀多种规格的礼馍,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信仰。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也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陕西合阳县巧手妇女捏的花馍馍,几乎件件都有讲究,什么节送什么馍,什么馍插什么花,都有千百年的节俗传承,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合阳面花艺术是民间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围坐在一张放在炕上的矮腿小方桌四周,通过揉、搓、捏、剪、压、扎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就可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面花来。而且几个人在制作过程中,必有一个人是主角,其余的人则为副手。这个主角按照不同场合的需要,会对制作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思,然后按个人所长分头制作。合阳面花艺术没有专门拜师学艺的过程,技艺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制作中完成的。

从造型上来讲,合阳面花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形,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其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七八个甚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上下相连的几层,十分壮观。

合阳面花,纯属民间造型艺术,它吸收了绘画、纸扎、泥塑等技艺特点,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陕西的面花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到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花已达到一个十分高的境界,将面花升华为一种面点艺术。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面花在陕西十分普及,下到黎民百姓,上可至达官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