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鱼的文化内涵-酸汤鱼的历史简介怎么写

黔菜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为民族菜,一为民间菜。

民族菜,顾名思义,是少数民族的菜肴。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种民族菜具有不同又相似的特征,黔菜就是吸纳了这些民族风味。贵州光是酸汤的种类就有很多种,若以汤的质量和清澈度来分有高酸汤、上酸汤、二酸汤、清酸汤、浓酸汤等;以汤的味道来划分则有:咸酸汤、辣酸汤、麻辣酸汤、鲜酸汤、涩酸汤等;以汤的原料划也有:鸡酸汤、鱼酸汤、虾酸汤、肉酸汤、蛋酸汤、豆腐酸汤、毛辣角酸汤、菜酸汤等;如以民族划分又有苗族酸、侗族酸、水族酸、布依族酸等。其中以苗族的鱼酸汤、毛辣角酸汤、菜酸汤、辣酸汤最为常见。总的来说,我们贵州民族菜肴的特点就是酸鲜、辣醇,因为贵州古来少盐,有句谚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所以少数民族食酸以增补体能,吃了酸走路就不会打“窜窜”了。

民间菜的特点就是讲究千滋百味,野趣天成,调味品也是独具的,比如木姜花、薄荷香等,且各种美食都配有各自专属的蘸水,土法秘方很多,这是黔菜的最大特色。

黔菜与川菜最大的区别是原料更丰富多彩。辣椒两家都用,但黔菜就辣而不猛,香鲜味美。具体辣椒品种可就多了,从味型上来说,有油辣、糟辣、酸辣、糊辣、酱辣、腌辣、泡辣、糍粑辣、豆豉辣、盐酸辣、烧辣、香辣等,都是省外所没有的独特的调料,基本上贵州菜都不是单一味道,讲究复合味型,使用多种调料入味、提味,一个菜就是一种味道,每个菜都不一样,很有个性。在做菜的准备工作中,腌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民族菜比较喜欢炖、焖、蒸、烤,而炒制的则较少。

进入贵州的菜系大概有川菜、湘菜和粤菜,然而进来以后这些菜系都不是他们原有的口味了,做了很多方面的改进。比如粤菜加了辣椒,川菜使用了更多的调料,各菜换了黔菜的烹制方法等,这样适应了贵州人的风格,所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就是贵州人的本事,能将外来事物的长处发扬光大,糅合本地特色,并使之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贵阳火锅店是最多的了,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面传入的,生意都是那么好。

首先,重庆火锅最火爆。药膳的、清汤的、麻辣的,什么都有,依着贵阳人的性子,吃重庆火锅就像结识重庆人一样,直爽,可爱,毫不做作。

再其次,就是我们本土的火锅了。有酸汤鱼,有花江狗肉,有花溪鹅火锅,有豆米火锅,有牛肉火锅,有阳朗鸡、青椒童子鸡,有排骨熬汤的奶锅,有肥肠、蹄膀、毛肚火锅,有啤酒鸭、干锅鸭,还有麻辣烫、酸辣烫、清水烫,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还陆续不断的有新火锅品种出来。

贵阳最多的就是洋芋类的小吃了,你可以在很多幽深的小巷子里看到这样的小摊:一个小推车,上面架了油锅,下面放原料,外面围一圈白铁皮。别看外表不起眼,做出来的洋芋好吃得能让你叫天。推着到处走的还有烤玉米,春卷,卤花生,以及挑着到处走的烤豆腐。寻着一条安静的小巷,看见几个人坐在烤豆腐摊前,烤好一块吃一块,蘸颜色红红的细辣椒面,香气在豆腐掰开的瞬间溢满胸膛。其实那烤豆腐摊只不过是一条扁担,一个铁架子,一个装着烧炭的铁盆,铺了一个铁丝编成的网,上面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小方块豆腐,扁担的另一头是个竹篮子,里面是待烤的豆腐和辣椒蘸料。别看是用这些粗粗笨笨的什物来做的,吃进口却是无上的美味。

若是你担心没个遮头顶的地方,你可以选择到大西门的小吃大世界,里面可是大有乾坤,有传说是1874年创制的“清朝”雷家豆腐元子,有花溪十字街的“小保冰浆”,有凉粉、沙锅粉、羊肉粉、黄焖牛肉粉、遵义米皮、豆花面等。 黔菜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斋宴:贵州的多民族都喜欢吃斋,斋宴特别隆重且丰富:一律以纯天然绿色食用植物为主,分叶类,根类,茎类,及果实类;以酸、辣、咸、甜及清原味为主;烹制以炒、煮、蒸、炸、凉拌为主。

斋宴取材全来自于山中的野生植物,无论是主菜还是配菜,选材中有60%为中药材植物,其营养及药性对身体都有着很大的补给及疗效。贵州人很懂得食物之间怎样搭配的食用方法才是对身体为最好的,就象是一个配药师懂得药物之间的药性需要融合一样,在当地来说,这是一种常识。大部分菜式以辣为主,所调配的辣酱多达二十多种,各具其味。

苗族饮食禁忌

这个我知道!去年的时候和朋友打算去贵州的时候,收集了贵州一些必去的景点资料。现在我把这些景点资料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们~

1、西江千户苗寨

简介

由5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寨子的尽头是一片田园风光,整齐的梯田,风景十分震撼。

这里的商业步行街,出售琳琅满目的苗族特色商品,最有看头的属苗族银饰,工艺精湛,价钱便宜。

如果赶上节日,会举行长桌宴,数十张桌子摆满苗寨特色美食有酸汤鱼、酸菜、腊肉等,绝对吃个爽。

电话

4001538866

用时参考

1天

交通

凯里火车南站有直达大巴。

门票

门票(不含观光车):成人90人民币/学生45人民币;门票(含观光车):成人110人民币/学生65人民币;长桌宴:品质68人民币/高端99人民币;门票(含观光车)+长桌宴:品质168人民币/高端199人民币;A区演出票:时间(11:00-11:55)100人民币/时间(20:00-21:10)150人民币;景区讲解服务:150人民币/讲解+门票(含观光车)248人民币;苗服租赁:58人民币/苗服+门票(含观光车)158人民币;非遗项目:68人民币/非遗+门票(含观光车)168人民币;实弹射击:140人民币/射击+门票(含观光车)240人民币;飞越中国影片:成人128人民币/3人家庭288人民币/爱心票100人民币/影片+门票(含观光车)199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半票:14岁(含)-18岁(不含)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含)在校学生,可凭学生证和身份证件享受门票半票优惠,45元/人,需乘坐观光车的另行购票;身高超过1.2米的儿童乘车需补购观光车票。

免票:1、14岁(不含)以下儿童凭身份证或户口本免收门票,身高超过1.2米的儿童乘车需补购观光车票;

2、60岁(含)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或户口本免收门票(不含观光车票);

3、80岁(含)以上的老人可享受1名陪护人员门票全免优惠(不含观光车票);

4、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持有导游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驾驶员凭旅游从业资格证或旅游专用客运车辆行车证免收门票;

5、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消防员持国家应急管理发放的相关证件;国家新闻总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省级以上摄影家协会会员证;经核实确认国家颁发的残疾证免收门票;

6、《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干部证》、《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证》、《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学员证》、《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退休证》经免收门票;

7、凭本人国防动员先进个人优待证及有效身份证可享受免门票优惠(不含观光车票),优惠政策执行时间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开放时间

全天(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中国西江千户苗寨

2、镇远古城

简介

镇远自汉高祖五年设县开始,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名城。

镇远的母亲河舞阳河,以S形穿城而过,形成一幅八卦图,故镇远又被称为八卦古镇。

由首尾相接的三条街道构成,街道两边客栈、餐馆和店铺云集。特色小吃琳琅满目。

古镇西侧有新大桥,东侧的祝圣桥是镇远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当地人称之为老大桥。

登上古城边的石屏山,还可以俯瞰古城和舞阳河全景。古镇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夜景。

电话

0855-5729999

用时参考

1天以上

交通

从贵阳乘火车至镇远,乘火车,车程约4小时,再从镇远汽车站或火车站出来坐1/2/3/4/5路至农行公交站下车,步行约230米即可到达;

门票

免费

tips:

古镇免门票,但需购买3元意外保险,内有另收费景点,具体建议以实际为准

开放时间

全天(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兴隆街21号

3、黄果树瀑布

简介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大瀑布之一。

景区内有六个观景台,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瀑布的壮美。

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陡坡塘等景区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取景地。

摄影爱好者可以带上专业的单反,拍摄一组全景瀑布照片,非常震撼。

门票是两日内有效,但每个景区只能去一次。

用时参考

3小时以上

交通

在贵阳市金阳客车站坐直达黄果树的大巴,车程约2小时;在安顺客运东站坐至黄果树的大巴,车程约1小时。

门票

普通票:220人民币 (01月0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开放时间

07:00-18:00 (04月01日-10月31日 周一-周日)

07:30-18:00 (11月01日-次年03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4月-10月份:黄果树瀑布内景点的闭园时间为:天星桥为下午18:00,大瀑布和陡坡塘为下午18:30; 11月-3月份:黄果树瀑布内景点的闭园时间为:天星桥为下午17:30,大瀑布和陡坡塘为下午18:00

提示:身高1.4米(不含)以下的儿童免票请到景区票务中心办理,优惠票、免票均不含景区保险,此票只限本人使用,凭票及本人证件入园

80周岁(不含)以上老年人需要陪护的,可以有一名陪护人员免费入园

景点位置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镇

4、小七孔景区

简介

位于荔波县城南部30余公里的群峰之中,因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故而得名。

景区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为一体,秀美幽静,还有浓郁的瑶族风情。

这里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特有的古朴,幽静等特点为游客赞不绝口。

电话

0854-3516116

用时参考

3小时以上

交通

公交

可乘荔波11路至大小七孔旅游集散中心下,步行可达。

门票

小七孔门票+观光车:成人票170人民币/青年票(15岁-18岁)110人民币/儿童票50人民币/老人票50人民币 (03月01日-11月30日 周一-周日)

tips:

* 票价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当日实际披露为准。

开放时间

07:30-16:00;停止售票时间:16: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为进一步规范小七孔景区游客入园秩序,确保游客错峰入园,景区将严格执行“分时段预约机制”,游客和各旅行社根据行程安排在预约购票时须选择相应的入园时段及入园通道(入园通道分为东门、西门通道 )。预约入园时间分为5个时段( 7:30-9:30,9:30-11:30,11:30-13:30,13:30-15:00,15:00-16:00)。大七孔景点下午关闭时间为16:00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镇景区路6号

5、黔灵山公园

简介

黔灵山公园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为特色,被誉为“黔南第一山”。

山顶的弘福寺是贵州最大的佛教丛林,为贵州首刹,始建于清代,据说寺里祈福很灵验。

弘福寺及下山的这段路上猕猴特别多,不少游客来黔灵山公园就是为了看这些猕猴,猴子是公园放养的。

半山处有个动物园,动物种类丰富,景区里的麒麟洞,是当年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地方。

电话

0851-86823039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公交:

乘坐72路公交车至省防疫站公交站,步行约1公里即可到达

地铁:

乘坐地铁1号线至八鸽岩地铁站,步行约1.1公里即可到达

门票

景区大门票:成人票5人民币;弘福寺门票:2人民币;山顶索道:单程2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免票:身高1米以下儿童(需有成人陪同)

tips: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景区当日实际披露为准。

开放时间

07:00-22: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式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枣山路187号

6、肇兴侗寨

简介

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有居民6000多人,被称为"侗乡第一寨"。

寨中房屋全部为干栏式吊脚楼,沿河而建,错落有致。

寨内全部为陆姓侗族,以鼓楼分为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各旅店地址也以团的名字为主要坐标。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人们在此集会、社交、休闲,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都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电话

0855-2229358;0855-6130558

用时参考

1天

交通

(1)从江——肇兴

a、高铁从江站离肇兴侗寨约3公里,高铁汽车站坐小巴,直达寨子门口,无需购买观光车车票

b、在从江汽车站乘07:50、13:00至肇兴的班车,约3小时。也可先从从江乘至洛香的班车,7:00-17:30间平均40分-2小时1班,车程约2小时,再从洛香乘三轮车至肇兴,约20分钟。洛香步行前往肇兴约半小时。两广地区的游客可直达位于洛香镇的从江火车站后再转往肇兴

(2)黎平——肇兴

黎平汽车站有直达肇兴的客车,每天9班,07:20-16:45。间隔约1-1.5小时,自驾车在黎平南站上高速,向南行驶,在从江东站(洛香)下高速,然后左转沿纵一线(洛香岔路口至肇兴主干道)直行至肇兴。行程约45分钟。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门票

成人票:8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免票:身高1.4米(含)以下或者6周岁(含)以下、60周岁(含)以上老人、记者、导游、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凭有效证件

tips: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实际为准。

开放时间

08:00-次日00:00(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贵州省黎平、洛香、贯洞当地居民凭身份证或户口本免门票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村202省道

7、青岩古镇

简介

青岩古镇始建于明代,完好地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与镇远、丙安、隆里并称为贵州四大古镇。

古镇依山就势,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镇内建筑精湛的石雕、木雕工艺是一大看点。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

镇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四教并存,还保留了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天主教堂。

用时参考

3小时以上

交通

在客运总站乘坐贵阳一惠水方向的客车至青岩下车;在花果园湿地公园站乘坐210路至青岩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门票

普通票:门票60人民币;普通票:电瓶车票2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半票:14周岁(含)-18周岁(不含)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

免票:现役军人、残疾人(盲人、重度残疾人可以有1名陪护人员免费),消防救援人员,7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8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可以有1名陪护免费,14周岁(不含)以下儿童(需亲友陪同,陪同人员需购票),全日制打、中、小学生集体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宗教场所所属的宗教教职人员、工作人员。

优惠票:贵州省籍游客20人民币;优惠票:贵阳市居民10人民币 (10月09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门票包含区域及景点:青岩古镇街区、古镇城墙、慈云寺、赵公专祠、龙泉寺、状元故居、之父曾居地等。

开放时间

08:00-21:30(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8、万峰林风景区

简介

万峰林景区位于兴义市城南,由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

在油菜花盛放的时节,乘着观光小火车缓缓前行,穿梭在油菜花海中。

峰林密集奇特,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位列中国最美五大峰林,徐霞客形容其“唯有此处峰成林”。

万峰林分为东、西峰林,现在对外开放的收费景区主要位于西峰林下五屯镇境内,东峰林未作开发。

除了秀美的风景,这里还有纳灰、乐立、鱼陇等几个布依村寨,可以领略浓郁的布依风情和布依文化。

电话

0859-3342299

用时参考

1-3小时

门票

门票+观光车:12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半票:14周岁(含)-18周岁(不含)学生凭本人身份证,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凭有效学生证

免票:6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

tips:

*票价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景区当日实际披露为准。

开放时间

08:30-17:30 (2023年11月01日-2024年02月29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下五屯

9、天星桥风景区

简介

天星桥景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共分为天星盆景区、天星洞和水上石林三大区。

这里主要观赏石、树、水的美妙结合,是水上石林变化而成的天然景区。

天星洞景区有各类奇峰异石,景区内的4根大石柱直抵洞顶,每根石柱都在20米高以上,非常壮观。

用时参考

1-3小时

交通

可在贵阳北站乘坐旅游专线直达黄果树瀑布景区,全程大约130公里,耗时约2个小时。

到达黄果树瀑布景区后,可乘坐景区内观光车至天星桥景区,观光车票价50元。

门票

免费

tips:

门票包含在黄果树瀑布景区通票内

开放时间

07:30-18:00(淡季) (12月01日-次年02月28日 周一-周日)

07:00-18:00(旺季) (03月01日-11月30日 周一-周日)

景点位置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内黄果树大瀑布下游6公里处

10、梵净山

简介

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名于“梵天净土”,是一座避暑和佛教名山。

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梵净山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有许多珍稀物种,山区没有人工打造景色的痕迹。

主峰“蘑菇石”是一道著名景观,上大下小,高约十米,在山上矗立了10亿年之久,是拍照留念的圣地。

电话

4009976999

用时参考

1天

交通

湖南的长沙、张家界、常德、吉首、凤凰每天都有客运班车发往铜仁,旺季在铜仁汽车北站(铜仁火车站前200米)每天有多班客运车辆发往梵净山。淡季需先坐车到江口县汽车站,再转车去梵净山。

门票

普通票:门票+车往返120人民币;索道:往返140人民币/单程70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票价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景区当日实际披露为准。

开放时间

08:00-15:00(全天),-次日(东山口(江口)),-次日(西山口(印江));停止入场时间:15:00,15:00,13:00 (01月0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tips:

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为准

景点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杭瑞高速附近太平乡黑湾河梵净山景区

高分悬赏问苗族的特色

苗族饮食禁忌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苗族----简介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历史

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余下全文>>

苗族的饮食习惯是什么呀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海。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88802106

苗族人不吃什么猪肉

苗族的饮食特色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我国的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有什么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苗族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

藏族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苗族的生活习惯及风俗有那些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一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3.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

二苗族的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三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

3.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余下全文>>

中国苗族人的生活习惯中国苗族人的生活习惯比较多,只写了些主要的。

苗族人的居住分布: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人的语言: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人的信仰与节日: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q浮ot;、龙船节等。

苗族人的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人的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已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苗族人的禁忌:

1、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2、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3、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于白天,女性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者须再要一异性者相伴。故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才。在些苗族地区,村寨人当天,可上劳动,但......余下全文>>

苗族生活习俗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恭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银饰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至今,仍不难由这一地名证实我们的观点。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暇。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较为丰富、克满民俗生活的生动情趣,是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照,它由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两大部分组成。

苗族民歌按社会功能及体裁可分为:山歌、酒歌、婚俗歌、叙事歌等几类。山歌是苗族社会生活中演唱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它既能用汉语唱也能用苗语唱,编唱亦有较大的随意性。它是苗族赶场、歌会、走亲访友,谈情说爱所必须的一种演唱形式,流传广,影响大。

苗族除了丰富的民间歌曲外,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乐器和大量的乐曲。共同展现了“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和唢呐。

苗?族?历?史?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