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方证-茯苓甘草汤方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茯苓杏仁甘草汤

临床表现:胸中痞塞短气,脉象濡短者。

辩证:

此病乃湿伤肺家津液,气不下行。脉象濡短,濡为湿象,短为肺气不降之象。

肺气下行,胸中宽舒,故不痞塞。

短气者气不下行,呼吸上迫,非短少之短。

治则:润肺金以降气除湿。

处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各15g,甘草5g

方解:方用茯苓去湿,杏仁润肺行气以除湿,甘草养中也。

麦门冬汤证与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比较

麦门冬汤证和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均治疗金气之病。

麦门冬汤证治疗肺燥,燥乃金气之本气病,燥伤肺家津液,中气大虚。中虚不降而气逆。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肺湿,湿乃金气之兼气病。湿凝而吸不能深也。

茯苓甘草汤的各家论述

药物组成茯苓8分,川芎8分,苏叶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壳8分,干姜8分,陈皮8分,当归1钱,生地1钱,白芍1钱,台党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处方来源《易简方便》卷六。

方剂主治经来咳嗽,喉中出血,及肺经枯燥。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

3.《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